TMGM

基金公司限购潮:对优质产品施行规模控制的信号

Source:

在经历多年的基金快速扩张后,基金行业正出现全新的公司规模自我约束趋势。

近一个月来,限购越来越多的潮对产品基金公司开始采取主动监管措施,比如限购大额申购和设定总规模上限。优质例如,施行中欧基金在短短两天内宣布对旗下业绩优异的控制中欧小盘成长基金实施大额申购限制,并将其规模控制在20亿元以内,基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公司规模

这种控规模趋势并非偶然。限购在回顾行业曾经盛行的潮对产品百亿基金及其后的危机时,基金公司逐渐意识到,优质盲目扩张不仅会压缩基金经理的施行操作空间,还可能导致策略失误和业绩下滑,控制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基金体验。

在当前市场逐渐复苏、基金赚钱效应显著的背景下,基金公司选择“刹车而非提速”明确传达出新的价值取向——由以往的营销驱动转向更注重运作质量。

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新基金发行方面,多个由明星经理管理的新产品在开放申购之前便设定了上限,甚至有些在一天内售罄后立刻启动分配机制。业内人士称,“这一轮基金公司的策略操作,在某种程度上已超出了简单的申购限制,成为对行业认知和长期主义的一次重新审视。”

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的今天,基金行业对于“规模”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度的思考。

中欧基金率先“画线”,从限购到规模上限

最近,中欧小盘成长基金频繁采取控规模措施,市场反应强烈。11月5日,该基金首先宣布暂停单日5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随即在11月6日明确设定20亿元的规模上限,并采用动态配售机制控制资金流入。

资料显示,中欧小盘成长基金成立于2022年6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管理规模从5.17亿元增长至11.38亿元,年内净值增长率达到57.73%,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10。该基金聚焦小盘成长股,与国证2000匹配,其策略依赖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过度资金体量会显著增加交易成本及市场冲击风险。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欧这次设定硬性上限并实施动态配售,显示出对长期策略稳定性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基金仍处于上涨阶段时选择主动控规模。这种前瞻性的做法在行业内并不常见。

中欧并不是唯一实施限购的基金公司。今年,该公司已经对多只产品进行了相应限制,包括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等多只基金,其大额申购限制一度设定为每日5万元,这反映出基金公司对策略容量与操作弹性的深入思考,更关注基金经理的操作边界与持有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优质产品设定申购门槛,控制规模成为常态

除了中欧,越来越多的绩优基金最近也加入了限购行列。一些基金如永赢睿恒、富国均衡投资等的申购限制频繁出现,自11月以来,已有不下于50只基金宣布暂停大额申购。

例如,恒越均衡优选和中信保诚景气优选均宣布年内收益约达50%的情况下暂停所有申购和定投业务。管理优秀的产品如金元顺安行业精选、易方达科汇灵活配置等也纷纷发布限购公告。

在这些公告中,涉及“保护持有人利益”、“维持基金平稳运作”和“防止短期资金冲击”等高频表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随着产品规模上升,新资金若短期涌入,容易干扰原有持仓节奏。限购机制不仅避免策略失真,也确保不同申购时间的投资者享有公平的投资体验。

此外,一些基金将限购操作与基金自身策略结合,例如对流动性依赖较强的量化策略产品,更加需要规模控制。

尽管并非所有基金都在收紧,例如易方达先锋成长在近期取消了100万元的申购限额,反向操作表明限购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业绩和市场流动性等因素灵活调整。

不可否认的是,行业整体朝向管理能力回归的共识中,限购不仅是单个基金经理的临时策略,更体现出机构层对基金运作节奏的系统性再设计。

新发基金也施行限购模式

如果说限购主要发生在存量基金的节奏调控上,那么在新发行基金中,控规模理念已经成为前期考量。许多基金公司在募资阶段主动设定规模上限,并迅速完成募集,反应出对资金容量和投资策略的高度重视。

例如,中欧价值领航、鹏华制造升级、易方达港股通科技等新发基金都设定了20亿元的募集上限,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募集并启动分配机制。

与过去依赖高强度宣传以一日售罄不同,现在的新基金售罄更体现出一种制度设计下的主动止盈,而非被动的市场追捧。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基金公司态度的改变,更是对行业标准的重新审视。

整体趋势是,控规模并非否定规模,而是基金公司在经历快速扩张和市场震荡后,理性看待单只基金的最佳体量。业内人士指出:“规模可以大,但必须与策略匹配;如果策略容量有限,则需控制体量,这是对持有人负责的体现。”

事实上,一些大规模基金依然表现出色,关键在于基金管理人在合理策略框架下平衡流动性、调仓空间与市场机会。主动控规模的本质在于基金公司与经理对组合运作节奏的动态调控,力求在市场波动中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公募研究人士指出:“一只基金的长期业绩,往往根植于策略稳定性、持仓透明度与运作效率。适度的规模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也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形成良性产品生态。”

因此,无论是新发产品增设募集上限,还是存量产品根据阶段性进展启动限购,核心目标始终是通过科学的规模管理方式,帮助基金经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最大程度保障持有人利益。

本文转载自“财联社”,官网编辑:刘家殷。

相关阅读

风险提示

杠杆交易具有高风险,请合理设置仓位与止损,避免过度使用高倍杠杆。